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江苏省中医院 | 在探索中稳步实现数据中心信创升级
    江苏省中医院 | 在探索中稳步实现数据中心信创升级
    背景图 2024-06-25 10:24:06

    本文来源自公众号中国数字医学

    医院简介

    江苏省中医院建院于1954年10月,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省级中医医院之一,历经七十年、几代省中人的艰辛创业,目前医院床位数3000张,医护教职员工4600余人。2023年医院门急诊综合服务人次733万,并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随着2022年紫东院区门急诊全面运行,钟山院区正式揭牌,江宁院区竣工启用,医院正式跨入“一院多区”的发展新模式。

    江苏省中医院不同时期院貌

    江苏省中医院不同时期院貌

    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量是全国中医系统中唯一一个单体院区年门诊量过700万人次的医院,连续 23 年位居江苏省第一,综合服务能力持续保持在全国中医院的领先地位。一个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在如此高体量业务并发下,不仅能长期保持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而且伴随着信创升级工作逐步深入行业,江苏省中医院秉持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建设思路,制订翔实的信创推进计划,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工作。

    全面调研,逐步梳理,从实际出发

    当前医疗行业信创建设一方面缺乏较为成熟的落地案例,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信创升级的过程是“千院千面”,不能一概而论。江苏省中医院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节奏,在目前信息化基础上统筹评估,先梳理主要建设诉求,再以此为准则进行逐步试点、推进信创升级的最终落地。

    医院在信创升级前期也经过和核心软件业务厂商的充分沟通,确认了对于当前主流的信创云平台(包括CPU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都能兼容的前提下,决定实行“自下而上”的统筹规划,并作为未来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厂商的统一标准。

    江苏省中医院信创实践探索的四个阶段

    江苏省中医院信创实践探索的四个阶段

    设置信创专区,安全同步建设

    在信创建设过程中,医院首先设置信创业务专区,将前端PC、网络、云平台、应用软件组建单独的信创业务域,规避在升级过程中造成大范围业务影响。然后,通过信创云平台融合多种架构资源,对医院现有C86集群、ARM集群,X86集群进行业务编排,实现多态业务的统一调度和安全交互。

    与此同时,由于国产软件、平台的安全漏洞与数据规则不同,因此医院认为信创安全建设必须同步开展,规避“业务先行,安全补齐”的错误方式。目前,江苏省中医院已经逐步把数据中心防火墙、分院探针升级为信创设备。

    设置信创专区

    稳定是信创数据中心第一优先级

    面对全新的信创环境,一切问题都是未知的,保障业务稳定成为信创建设的第一优先级。2021年,医院信息系统使用JAVA语言开发,采用BS模式+微服务架构,稳定运行至今。

    在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医院同步开展信创前期适配测试工作:2021年,启动对国产数据库进行适配,兼容国产数据库语法并进行性能优化,通过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搭配数据库进行代码兼容;2022年,对系统使用的中间件进行信创测试2023年,对前端框架进行信创测试。

    2023年,江苏省中医院开始使用深信服信创超融合,将LIS应用系统通过4节点C86+3节点ARM架构进行承载,C86集群采用延伸集群方案。超融合将ARM与X86两种架构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屏蔽异构CPU带来的功能差异,以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理念实现软硬件解耦、故障隔离,保障在信创与常规模式下效果、体验和性能上的统一,帮助医院完成信创过渡期业务平滑、稳定地过渡。

    深信服信创超融合

    另外,基于信创超融合平台,江苏省中医院还对现有数据中心东西向微隔离架构做了信创适配和升级,通过标签字段对不同虚拟机组制定明确的安全防护策略,实现东西向的流量控制,确保信创升级期间频繁的业务操作不会对其他业务造成影响。

    除了信创基础平台的搭建,数据库亦是信创升级稳定性保障的关键。数据库的性能与稳定,真正关系到业务迁移至信创环境后是否真的能用、好用。江苏省中医院数据库开始尝试采用更为灵活弹性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来搭建国产分布式数据库资源池,并采用国产数据库抽取工具,实现从原有业务数据库的数据在线迁移。且在不停机、不停服务的情况下,医院进行了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变更、数据库节点的增加与缩减。医院数据库在信创测试期间能够稳定地应对医院业务数据与访问量急剧增加的情况。

    医院数据库

    面对医疗行业信创升级趋势,江苏省中医院敢于积极探索实践,并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最终也通过实践说明,坚持信创超融合技术栈,完全能够构建稳定的信创数据中心,中国IT有能力保障信创的顺利升级。希望更多中国IT企业,紧密携手行业用户、生态伙伴,积极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并加强技术与行业的融合,更好地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信创升级。中国IT也能自有姓名。

    联系我们